名医话健康抗击ldquo视力的隐形杀
青光眼,是全球第一位的致盲眼病,也被称为“视力的隐形杀手”,是一种典型的心身疾病,青光眼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由于青光眼是一种视神经受损的疾病,从婴儿到老年人都可患青光眼,且多为终身性的,而目前的医学水平尚无法使青光眼患者已萎缩的视神经重新恢复功能,无法使已经失明的青光眼患者恢复视力,因此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患者或家属,都应该了解:青光眼是可以预防和良好控制的眼病。
青光眼是如何发生的?
首先我们要了解眼球的构造,我们可以把眼球想象成一间房子,而且是“两房一厅”的房子。“两房”是指前房、后房,“一厅”指玻璃体腔。眼球的这“两房一厅”中,“厅”很大,“房”很小,而且后房较前房更小。前房是角膜和虹膜之间形成的空间,这个空间的夹角称为“房角”。后房则是虹膜和晶状体之间形成的空间,在前房和后房中充满了“房水”。
房水的作用是维持眼压,保持眼球形态,营养角膜、晶状体及玻璃体,并清除上述组织的代谢产物。为了维持稳定的眼内压力和眼内环境,房水需要保持一种平衡,使房水产生量基本等同于流出量。那么房水是如何产生和排出的呢?前、后房就像一个水箱,有进水的“龙头”和出水的“排水管”。进水的龙头”是睫状体不断分泌产生房水,房水先聚集在后房,然后经过瞳孔进入前房,最后主要从房角的小梁网流出眼球。正常情况下,房水的产出量和流出量基本相同,维持稳定的眼内压力。如果一旦平衡被打破,比如小梁网发生堵塞,房水无法排出,就会使眼球内的房水越来越多,眼球内的压力就会升高,也就是眼压升高,发展成青光眼。
正常眼压是10-21毫米汞柱,正常人的眼压波动范围在24小时内应≤5毫米汞柱。当眼压升高超过正常范围,就会压迫视神经,造成视神经萎缩和视功能的损害,视野缺损,从而导致青光眼发生。
哪些人群是青光眼的
易感人群?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以下几种因素与青光眼的发病有关。①年龄:随着年龄的增加,青光眼的发生率增加。4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可达2.1%-7%。②家族史:有家族史的人发生率可增加7-10倍。③近视或远视。④糖尿病。⑤高眼压:如果眼压超过正常值时,应做详细检查和定期随诊,及早发现是否引起视神经损害。
青光眼有哪些症状?
根据青光眼的类型不同,其症状也有所不同。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常常有比较明显的症状,患者会出现典型的眼部胀痛、眼红、视物模糊、虹视(在灯光外看到一个彩虹样的光环),有时还会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则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近视度数加深加快(每年增加度以上),或者视力逐渐下降,验光配镜不能提高视力的现象。也有一些患者早期没有症状,但视野却在不断缺损,因此一旦发现视野范围缩小,应及早就医检查。
青光眼患者应如何自我保健?
根据上文所述的早期症状,患者应早期识别和发现“异常信号”,及早就医。针对易感人群,建议定期(1-2年)进行一次眼科检查,包括眼压测量、眼底照相、视野检查等专科检查。以便尽早发现青光眼。青光眼虽不能治愈,却可有效控制,只要及早发现,坚持治疗,就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视力损害。
青光眼是一种公认的最重要的眼科心身疾病。青光眼患者比正常人更易于焦虑、紧张、抑郁、神经质、不乐观等。应激引起的情绪改变已被公认为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的重要因素,情绪不佳时可引起血压、心率、呼吸节律、肌肉张力的改变,眼压随之波动,随着眼外肌收缩而增高。因此,患者应保持心态平稳,避免情绪波动过大,避免生气、焦虑,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注意起居规律,睡眠充足。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避免高脂肪、高糖食品,饮食宜清淡,多食用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物食品(如蔬菜、水果、粗粮、植物油等)。不要暴饮暴食。手术后因不希望手术建立的滤过口愈合过快,建议避免高蛋白饮食。此外,青光眼患者务必戒烟限酒,以免引起微循环障碍加重视神经的损害。
除了以上建议外,需提醒青光眼患者注意天气因素对眼压的影响,在冬季的眼压一般比夏季的要偏高一些,患者应做好保暖,穿衣要宽松,舒适,避免围巾、衣领过高、过紧压迫颈部血管,影响头颈部血液回流导致眼压升高。此外,过度疲劳可以影响自主神经系统稳定性,容易诱发眼压增高,因此患者应注意劳逸结合,阅读、写字、使用电脑等时间以1小时为限,休息5-10分钟,不要熬夜。可适度进行体育运动促进眼部微循环的改善。但要避免剧烈运动。青光眼患者最好避免戴墨镜,也不要在暗环境里停留过长时间。因黑暗环境中瞳孔会放大,易诱发闭角型青光眼的发作。
青光眼患者应遵循医嘱正确使用眼药水,避免滥用、多度用药,并应做到按时随访,疾病确诊之初,提倡适当高频率随访(半年内做2~3次视野检查)。确诊半年后,可改为每月监测一次眼压,每3个月门诊复诊一次,每半年到一年视野检查等。手术后病人也要定期随访。
青光眼虽然是一种严重的眼病,但只要注意定期的随访,再通过正确的诊治使疾病得以控制,大多数青光眼患者是可以得到良好的预后的。唯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充分了解青光眼,才能战胜青光眼,将青光眼的危害控制在最低程度。
图片来源网络
上海市医院主管护师孙敏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nonkd.com/wadwh/11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