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青说艾
谈"青"说“艾”
6月,“北方明珠”避暑胜地的大连,召开了了一场眼科学术盛宴。第三届“艾尔建眼科学院”关于青光眼的防治。到会的都是经验丰富、开拓创新的艾尔建团队和医术精良、治学严谨的青光眼医生团队。本次学院开设了“艾连说”、“谈青说艾”嘉宾讨论、大师坛、“青年青医头头释道”多个学术环节,力求展示我国青光眼等眼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
大会在主席王宁利教授的发言中拉开序幕,王教授指出开会的时间,也是临近“66爱眼日”,所以我们推出的口号是“沐浴阳光,预防近视”。王教授也感谢企业跟眼科届的合作,加强了对青光眼的防治,希望学术界呈现多元化和百花齐放。
总裁赵萍介绍说:爱尔眼科致力于引进和吸收国际同步的眼科技术与医疗管理理念,以专业化、规模化、科学化为发展战略,推动中国眼科医疗事业的发展。
艾连说
梁远波教授发言的主题是:“我国抗青光眼药物治疗趋势的多中心协作研究。”梁教授介绍了青光眼药物的发展历史及药物的作用机制。并且对目前发达国家及我国青光眼目前用药做了全面的统计分析。
黄晶晶教授今天的主题是:“青光眼一线治疗的新思考”,她指出青光眼高眼压、房水循环不畅等问题。青光眼眼压需控制在安全水平并且她指出在美国,亚太地区,欧洲,世界青光协会都推荐用药PGAs作为治疗青光眼的首选药物。
乔春燕教授的主题是:“青光眼进展与治疗方案更换”,如何来评判青光眼的进展?药物如何选择及更换?
如果视野损伤速度可能影响患者预计的生活质量,即使达到之前设定的靶眼压,则还应进一步降低20%的靶眼压,如未达靶眼压,应考虑更换治疗方案。如果有足够视野,检测仪判断疾病进展速度,且进展速度足够低,并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靶眼压并未达到或患者被过度治疗,靶眼压可被调高。如果没有足够视野检测,一判断疾病进展,并且靶眼压未达到应考虑更换治疗方案。
乔教授指出若首次单药治疗无效,未能达到目标眼压或不能耐受,患者应优先考虑更换单药治疗药物。首次单药治疗耐受性良好,并能有效降低IOP,但并未达到靶眼压,需考虑增加第二种药,个性化添加药物时应考虑附加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用药频率和费用。推进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
大连医院眼科的马翔教授谈到《炎症在RVO继发黄斑水肿发病中的作用》。视网膜静脉阻塞是仅次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第二大导致视力丧失常见视网膜血管疾病。继发黄斑水肿是视力下降最常见原因。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黄斑水肿炎症反应时,内皮细胞损伤,周细胞凋亡,黏附分子的上调,白细胞移溢出。红细胞及血浆的漏出。外界膜上部分区域闭锁蛋白(occludin)表达缺失,从而破坏了细胞间紧密连接,同时可见到Muller细胞水肿。
最后,马教授总结道:黄斑水肿是视网膜发生炎症,一个重要临床征象,多种炎性因子在黄斑水肿眼玻璃体中均有升高,激素可同时降低VEGF,和炎性相关细胞因子,且可加强细胞间紧密连接,减轻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
RVO或糖尿病时,视网膜内的小胶质细胞活化,活化的小胶质细胞迁移至外层视网膜并分泌VEGF,NO等诱发炎症和神经细胞的损伤。马教授针对这种情况总结道正常情况下,Muller细胞维持视网膜内水离子平衡小胶质细胞分布于视网膜内层,维护视网膜微环境稳态。Muller细胞功能异常和小胶质细胞的活化。迁移引起液体清除减少,导致黄斑水肿。激素可调节视网膜神经细胞,减轻Muller细胞水肿,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激活迁移。
谈青说艾
嘉宾讨论
“谈青说艾“环节,主持人分别是:医院眼科中心青光眼科主任王涛教授;医院眼科主任周和政教授;大连医院眼科主任,眼科教研室马翔教授。嘉宾分别是:吴慧娟,赵平,石晶明,陈晓明,朱益华,吴仁毅,戴超,申家泉。
大家围绕“青光眼一线治疗策略”,展开讨论。踊跃发言,各抒己见。
大师坛
王宁利教授讲青光眼手术微创手术的新进展,青光眼手术的并发症很多,所以要微创手术,实现切口小,损伤小,在潜在的空间下手术,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关于青光眼手术的滤过泡的并发症很多,我们要创新,创新很难,一定要坚持。
王教授说MIGS手术消除了滤过泡相关并发症,手术的降压幅度低于小梁切除术。对于晚期青光眼MIGS手术不能将其眼压,降到合适的靶眼压,其手术的花费远高于小梁切除术。研发精准定位个体房水流出阻力的关键技术,有助于个性化,精准化,微创青光眼手术的开展。
孙兴怀教授带来的《青光眼的慢病管理探讨》,青光眼的诊断要素分为:眼压作用的评价,眼底的识别,视野的分析判断。青光眼是全球第二位致盲眼病,仅次于白内障,但是第一位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已经确诊的患者需要及时诊治,遵从医嘱疾病管理。高危人群则需要,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孙教授指出青光眼的慢性病管理模式:医院区内对口街道卫生中心,宣传慢性病管理,普及青光眼知识,建立档案建设筛查早发现。医院执行常规诊治承上启下,24小时眼压测量。医院,青光眼专科医生的优势确诊诊治方案,基础和临床研究,人员培训。需要管理好青光眼减少致盲,就需要我们建立疾病的管理理念,青光眼是慢病长期/终身的进行性疾病,需要长期/终身治疗,和定期随访三级医疗网络合作。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葛坚教授提出,《青光眼为何需要精准的个体化治疗》。目标眼压制定需要考虑诸多因素,由于个体差异及其他影响因素不同,患者所呈现的IOP值也不同,其他因素包括:糖尿病,收缩压,偏头疼,雷诺综合症,睡眠窒息症等等。青光眼也会产生心理障碍,医院焦虑症,医院压抑症。
谈青说艾
嘉宾讨论
嘉宾讨论的一个环节,大家共同讨论题目:青光眼治疗进展。主持人分别是原惠萍教授,张纯教授。参与嘉宾分别是:张秀兰,林明楷,王大博,杨新光,程钢炜,王大江,潘伟华,李树宁。大家各抒己见。如何利用固定复方制剂在青光眼慢病中管理的作用?视神经保护在青光眼治疗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教授们提出青光眼像心脏病和高血压一样,也应该重视起来,建立长期管理模式。并举了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比如短跑跟马拉松比赛,跑步模式不同发力不同,那在急病和慢病的医治当中,我们也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开出不同的诊治方案。
病人降眼压的幅度,利用固定复方制剂,选择用药时间。要考虑24小时眼压的峰值联合起来。并且哪些药物更容易造成干眼,这些因素都要考虑进去。
视神经保护不论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都是围绕保护视神经。目前有专门的药物,我们可以学习并多开发一些专门针对视神经的药物。
微电影
艾尔建杯,微电影大赛总决赛环节
大会别出心裁,还有艾尔建杯,微电影大赛总决赛环节环节。
历时一个月,共征集到56份剧本,20支团队入选并进行规定实地拍摄。5月25日,他们的微电影作品成功杀青,,经过专家团队评选,来自于延边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吉林动画学院,北京邮电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创行团队的作品进入微电影决赛。奖项分别有:最佳影片奖,最佳人气奖和优胜奖。
今天让我们走进作品及创作团队,通过眼科微电影共同助力健康中国。评委分别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王宁利教授,复旦大医院孙兴怀教授,医院眼科许讯教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葛坚教授,医院黎晓新教授,爱尔健中国区总裁赵萍女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杨阳先生。
下午我们开始了,“青年青医头头释道”的节目,王培娟,唐莉,范翔,马嘉,每位学员分享病例之后,由四位大咖点评,青年医师群英荟萃切磋研讨。最后是心中学员和导师双向选择,青年医师找到自己崇敬的导师,拜师学艺。大会圆满结束!
马上就是“66爱眼日”,祝愿所有人:愿生活对你眉来眼去,好运对你望眼欲穿,幸福对你别具慧眼,健康对你青睐有加!
END
干眼茶馆初心:
医患矛盾是双方交流不畅导致。医生每天几十遍、上百遍地回答患者的医学问题,很累很焦躁;患者由于身体原因更痛苦更焦躁。有一点火星,二者势同水火。干眼茶馆的心愿--让患者在见到医生前就了解病痛的浅显知识,减少医患误会,让社会更和谐。
赞赏
人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nonkd.com/wahl/6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