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更用心就医更舒心健康焦点
来源:海外网
来源:人民日报
图①:医院为80岁以上老人提供就医零等待服务。图为敬老接待专人在送腿脚不便的老人就医。王光正摄
图②:医院在门诊自助服务区域设置“银龄守护”智慧就医专区。图为患者在使用自助设备。
医院供图
图③:福建医院金山院区无陪护病房内,护理员在照护患者。
本报记者王崟欣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深化医改,坚持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着力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年至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连续实施两轮“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各地医疗机构积极行动,在优化就诊环境和预约诊疗、改善住院服务流程、改进护理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患者就医体验进一步改善。
面对群众就医的新期待、新需求,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方案(—年)》,提出力争用3年的时间,将“以病人为中心”贯穿于医疗服务各环节,整体提升医疗服务的舒适化、智慧化、数字化水平。聚焦各地在改善医疗服务方面的新经验、新做法,记者近日分赴上海、江苏、福建等地进行了采访。
——编者
医院——
智能陪诊改善就医体验
本报记者姜泓冰
“总感觉眼前有小黑点在飞,应该挂什么科?”
“根据您的症状描述,推荐您挂眼科。如果是初次就诊,请记得提前做眼压和视力检查。”
65岁的李阿姨打开手机,向医院“AI(人工智能)陪诊师”提问后,一个优美的女声给出就诊建议,医院眼科的官方挂号链接。在手机上完成挂号后,又有语音和文字提示:“当前您需要就诊,前面排队4人,当前叫号66号,地址位于7号楼1层B区眼科检查一区……”
“下一步我要去哪里?”李阿姨继续询问。手机转入“院内导航”模式,一只可爱的虚拟卡通熊猫出现在手机屏幕的实景AR(增强现实)图像导航路线上。跟随着熊猫一摇一摆的“脚步”,李阿姨前往诊室。
这个“AI陪诊师·公济小壹”系统是由医院联合支付宝共同开发,今年6月上线,成为上海市首个基于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的语音交互陪诊应用。
“我们的患者中有很多老年人。他们不便阅读文字、不适应线上操作流程。”医院信息处处长傅春瑜介绍,“AI陪诊师”系统就是以患者为中心,通过数字虚拟人,把医院数字化转型中建设的智能预约、智能导诊、智能预问诊、智能院内导航、智能诊后管理等便捷就医服务联动起来,并设置集成式入口。患者在就诊全流程中,随时能在对话界面通过语音或文字输入自己的问题,即便问题不够精准、完整,“公济小壹”也能识别出患者的真实意图,甄选对应的答案,给出正确建议。它会在患者每完成一个就诊环节后,主动提示患者如何完成下一步操作。这样,一部手机在手,患者就有了一位专业的全程“陪诊者”和“引导员”。
得益于医院将院内使用的门诊系统与“公济小壹”打通,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AI陪诊师”能够实时识别患者的就诊进度,包括从诊前初步分诊、提醒就诊时间和注意事项,到诊中一步步提示患者如何完成后续操作、提供院内导航。发现患者需要接受多个检查项目时,它还能根据各个检查项目的实时等待人数和患者所处位置,给出最省时的整体流程方案。
“‘公济小壹’的诞生,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大量倾听患者和医生的意见、建议的结果。”医院患者体验处处长柴双说。
年8月,医院医院中率先成立“患者体验处”,建立服务缺陷管理体系。这一次,正是利用了收集积累的患者日常就医中的“高频问题”,给出准确的回答,再将其“投喂”给“公济小壹”的核心智能引擎,如此就有了一个会不断自我成长的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从初代原型到正式投用,“公济小壹”已经接受了10个月的训练。
在老年科诊室内,医院的视频复诊正在进行:王女士陪着父亲王老伯一起讲述他的健康状况细节,也一起聆听医嘱。
这是医院“医院”模块下的“健康管理人云陪诊”功能。老人单独就医,症状讲不清、医嘱记不牢,是不少因工作繁忙或身居异地无法陪同老人就医子女的“痛点”。在这里,医院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nonkd.com/wazz/15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