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苗期地温低,容易引起黑胫病的发生

北京看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

马铃薯黑胫病,别名:黑脚病可侵染马铃薯的茎和块茎。从种薯发芽到生长后期均可发病,以苗期最盛。

先来看看马铃薯黑胫病的发病症状:植株茎基部呈黑色腐烂。病害发展由块茎开始,传至茎基部,继而发展到茎上部。匍匐茎和茎部除表皮变色外,横切茎可见三条主要维管束变为褐色。植株矮化、僵直、叶片黄化、小叶边缘向上卷曲。发病后期,茎基部变黑腐烂,整个植株萎蔫,甚至倒伏、死亡。在潮湿多雨天气,病害发展很快,并伴有恶臭味。它是怎么传播的呢?

马铃薯黑胫病病菌在病薯上越冬,主要靠病薯传播,也可通过土壤、雨水和昆虫传播。种薯带菌,土壤一般不带菌。病菌先通过薯块扩大传染,引起更多种薯发病,再经维管束或髓部进入植株,引起地上部发病。贮藏期病菌通过病健薯接触经伤口或皮孔侵入使健薯染病。

高温高湿条件适合马铃薯黑胫病病菌的繁殖,易于发病,马铃薯上病的大环境改变不了,只能从自身的抗性和人为操作两个方面进行防控。

 

1.发病症状

该病从苗期到生育后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植株茎基部和薯块。当幼苗生长到15~20cm开始出现症状,表现植株矮小,叶色褪绿黄化,节间短缩或叶片上卷,茎基以上部位组织发黑腐烂,最终萎蔫而死。由于植株茎基部和地下部受害,影响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和传导,造成不能结薯或结薯后停止生长并发生腐烂,且根系不发达,易从土中拔出。湿度大时,薯块变为黑褐色,腐烂发臭。

2.发病规律

马铃薯黑胫病病原为欧氏杆菌属的。该病菌最适温度为23~27℃,低于0℃或高于45℃均会失去活力。寄主范围极广,除危害马铃薯外,还能侵染茄科、葫芦科、豆科和藜科等多种植物。

该病通过种薯带菌传播,土壤一般不带菌。带菌种薯和田间未完全腐烂的病薯是病害的初侵染源,用刀切种薯是病害扩大传播的主要途径。病菌主要是通过伤口侵入寄主,在切薯块时扩大传染,引起更多种薯发病,再经维管束髓部进入植株,引起地上部发病。随着植株生长,侵入根、茎、匍匐茎和新结块茎,并从维管束向四周扩展。

田间病菌还可通过灌溉水、雨水、种蝇的幼虫和线虫传播,经伤口侵入致病。后期病株上的病菌又从地上茎通过匍匐茎传到新长出的块茎上。无伤口的植株或已木栓化的块茎不受侵染。贮藏期病菌通过病健接触经伤口或皮孔侵入使健薯染病。

3.防治方法

(1)种薯处理

为了避免切刀传染,采用小整薯播种,可大大减轻危害。小整薯播种比切块播种减轻发病率50%~80%,提前出苗率70%~95%,增产2~3成。

不习惯整薯播种,在切块时一定要注意切刀消毒。黑胫病容易通过切刀进行传染,所以在切薯时要做好切刀消毒。有病的淘汰,无病的在切种时,每切一薯块换一把刀。

药剂浸泡种薯。黑胫病菌存在于维管束中,一般药剂很难杀死薯块内部的病菌。药剂浸泡种薯,可用春雷霉素溶液或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种薯25分钟左右,然后催芽、播种。

(2)加强栽培管理

尤其早春大棚马铃薯,合理安排播种期,预防低温冻害,降低田间湿度,防治旺长,增强棚内保温措施。科学施肥,施足基肥,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及时培土,要进行1~2次高培土,防止薯块外露。

(3)及时防治

一旦棚内发现病株应及时全株拔除,集中销毁,在病穴及周边撒少许石灰,防止薯块之间病害传播。对留种田最好细心摘除病株,以减少菌源。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用农用链霉素、喹啉铜、噻菌铜、春雷霉素等药剂灌根防治,地上部分可用春雷霉素、中生菌素、喹啉铜等药剂喷雾防治。

对于马铃薯黑胫病的出现,在于防治,由于病症发展较快,防治不及时,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造成马铃薯减少,从而影响到产量。马铃薯黑胫病怎么治方法已经介绍给大家了,希望大家都能好好加强管理马铃薯,让马铃薯有个好的丰收年!

1、铁杆庄稼马铃薯成长记——最好伺候的小主

2、土豆腐殖酸噻虫嗪药肥混剂——国内唯一登记0.08噻虫嗪药肥混剂证件

3、马上该种土豆了,怎么种?你准备好了吗

4、马铃薯圈首部励志微电影《土豆博士》CCTV7正式播出

5、每亩补贴元!年马铃薯实施大田种植补贴

6、马铃薯高产种植管理技术

7、薯农要懂得——这些营养元素对马铃薯的作用!

8、马铃薯栽培技术

9、马铃薯种植的七大误区

10、马铃薯专用药肥迎来商机你是否掌握新农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onkd.com/wazz/117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