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血疗法
1、泻血疗法是自古以来被全世界验证为一种有效的自然疗法。
瘀血学说肇始于《内经》,奠基于仲景;《内经》有血泣及恶血之论,仲景《金匮要略》有瘀血之命名。万病根源在于瘀,人之所以疼痛部位不同,患的疾病不同,就是因为不同的地方被瘀血堵塞,中医认为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把这些瘀血疏通,供血正常,人体各器官恢复正常功能,病痛就会自然消失,人自然变得健康美丽。
2、泻血疗法原于经络学、针灸、拔罐。
其理论是在向人体各个器官供血末端最易淤塞的51个通道上,系统并针对性泻出体内的寒滞及瘀血,使全身气血畅通,则向全身各器官正常供氧和输送营养,气血顺畅了,各器官就能发挥正常功能,很多相应病痛就会自然消失。经十几年的邻床证实:泻血疗法可调理人体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常见病和疑难杂症。并且操作简单、见效快、治愈率高、治病彻底、不易反弹,且无任何副作用!是人人都能学会的自然疗法!中医采用各种手法和中草药活血化淤;西医采用对抗方式作用于已经产生的病灶甚至开刀手术;泻血疗法是另一种我们可以选择的自然疗法!
3、泻血疗法又叫放血疗法、净血疗法、排瘀疗法、刺血疗法。其根本性区别在于:西方医学多采用的是刀具放血;而中医多采用的是针刺后拔罐放血,且根据针刺部位不同,分为刺脉和刺络两大体系。韩国心天采取的是刺孙络拔罐放血,并仅固定58个部位,无论从其传承和操作方式,以及所操作的部位来讲,均只是中医刺络放血疗法的一部分。在韩国,朴南羲“发明”的“心天泻血疗法”从未得到韩国政府和医学界的认同。因为缺乏专业性,心天泻血疗法在韩国出现过多次责任事故。
工具1、拔罐器:泻血疗法中使用的拔罐器最好是透明拔罐,方便观察泻血部位的情况,对拔罐进行调整,如:真空拔罐器和玻璃拔罐。使用前后均要对拔罐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
2、泻血笔:可以使用无痛采血笔、三棱针、皮肤针、梅花针等。在进行泻血治疗过程中使用的泻血笔最好是合格企业生产的正规产品,每次使用均要进行消毒,专人专用,避免交叉使用。
无痛采血笔
历史渊源泻血疗法在中国古代也称作“刺血疗法”。
中国古代最早记载刺血治病的文献,为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三号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和《脉法》。
在大量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古代医家不断总结经验,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铜铁器的出现,针具也从石制向金属制造转变,于是产生了刺血疗法的理论。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著作《内经》中,有关针刺治疗的条文,几乎半数以上均涉及刺血方法。在全部一百六十二篇中,约有四十余篇对针刺放血进行了论述。其内容包括针刺放血的名称、原则、针具、适应症、取穴部位、操作方法及禁忌症等,并探讨了刺血治病的机理。其中不少为后世所遵循,如“宛陈则除之”的刺血原则,以实热病为主的适应证候,以循经取穴、表里经取穴、局部取穴为重点的取穴方法,以点刺、散刺、挑刺等为主要刺法的操作方法等,迄今仍不失其现实意义。《内经》奠定了传统刺血疗法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并使之成为刺灸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之后,历代医书(包括非医学典籍)多有记载,不少著名医家也都掌握了刺血的专门技术。据《史记》所载,春秋时代名医扁鹊善用针砭方法,如他在治疗虢太子尸厥症时,用“厉针、砭石,以取三阳五会”;在为齐桓侯治病时,亦提到:“(病)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汉代名医华佗也有高超的刺血技术,他曾以刺络治愈过红丝疔(相当现代之淋巴管炎)。相传曹操患“头风”之症,其头部穴位针刺放血之后,收到即时止痛之效。
晋代著名医家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一书中,专辟“奇邪血络”一篇,载述了奇邪留滞络脉、刺血络时引起的不同变化等。在各科疾病的取穴治疗部分,也记载了不少刺血内容。虽然其中多源于《内经》,但也表明其对刺血这一疗法的重视。唐代,刺血疗法在临床中多有应用。如侍医张文仲、秦鸣鹤,针刺百会及脑户出血,使唐高宗的头目眩晕之急症得到迅速缓解,《新唐书·则天武皇后传》曾作详细记述。唐代名医孙思邈还创制了一种刺血敷药法:“凡疗丁肿,皆刺中心至痛,又刺四边拾余下,令血出,去血傅药,药气得入针孔中佳,若不达疮里,疗不得力”(《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此法,现代尚有应用者。当时由于针具粗糙和解剖知识的缺乏,常造成刺血不当而出血过多的情况。已引起医空们的重视,并提出“烧针篦令赤,熨疮数过,以绝血也”(《备急千金要方·卷六》)。
至宋代,刺血之法受到了中医外科医家的重视,成为外治法的一种。宋代著名医家陈自明,在其所编著的《外科精要》的一书中,记载了针刺放血治疗背疽而获显效的医案:“一男子,年逾五十,患背疽五日,疽肿大痛,赤晕尺余,重如负石。当峻攻,察其脉又不宜,遂先砭赤处出血碗许,肿痛顿退,背重顿去。”
金元时期,医学争鸣之风兴起,极大地推动了刺血疗法的发展。不少医家在刺血法的理论和实践上有所建树。刘河间继承了《内经》的旨意,倡导刺血以清热,主张刺肘膝以下特定出血以泻热,如“热无度不可止,刺陷骨穴出血”(《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他还创制了一种八关大刺法,用以泄热;“大烦热,昼夜不息,刺十指间出血,谓之八关大刺”(《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罗天益、朱丹溪则提出刺血以活血通经的观点,认为急症卒暴,重病痼疾多因气血瘀阻所致,泻血则可去瘀活血,通利气机,这也是对《内经》“宛陈则除之”一说的发挥。罗天益曾治一例风痰内作、气机闭阻的病者,用三棱针在头部“约二十余处刺之,其血紫黑,如露珠之状,少顷,头目便觉清利,诸证悉减”(《卫生宝鉴·卷二十二》)。另如一少年,患久痢用涩药取效却导致痛风号叫,朱丹溪诊为恶血留滞经络作痛,除四物汤外,“又刺委中出黑血三合而妥”(《古今医案按》)。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是“补土派”的创始人,他也十分重视刺血技术,用以调整营卫气血的平衡。在其代表著作《脾胃论》一书中,载有取“三里、气街,以三棱针出血”,“于三里穴下三寸上廉穴出血”以治疗痿症的经验。
总之,金元医家在刺血治病方面的成就,是自《内经》以来的一大发展,也是对前代医家这方面理论和实践的一次总结和提高。
明代著名针灸家杨继洲,汇集前人的经验和家传针术,撰针灸巨著《针灸大成》。书中亦载述了刺血的穴位和用刺血法救治“大风发眉坠落”、“小儿猢狲劳”以及“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涎壅滞,不省人事,牙关紧闭”等症。杨氏认为“病有三因,皆从气血”。“盖针砭所以通血脉,均气血,蠲邪扶正,故曰捷法最奇者哉”,表明了他重视刺血疗法的道理。同时代的名医薛立斋,也善用刺血法治疗丹毒。外科医家申斗垣应用针砭出血治疗疮疖丹瘤诸疾,有丰富的经验。他说:“夫砭石、镵针、刀镰乃决疮毒之器械也。所谓疮毒宜出血,可急去之意,不可延缓,恐毒热变走。……妙在合宜,亦不可过之耳”。
清代,针灸医学日趋衰落,刺血疗法未能得到较大的发展。但是,在一些凶险重症中,常有医家用刺血法而获效的记载。如瘟疫,“热人血室,发黄,身如烟薰,目如金色,口燥而热结,砭刺曲池出恶血,或用锋针刺肘中曲泽之大络,使邪毒随恶血出之,极效”(《针灸逢源·卷五瘟疫》)。又如疔疮走黄一症,历代记载多属不治,清代医家亦用刺血法治之有效:“毒气内攻,走黄不住,疮必塌陷,按经寻之,有一芒刺直竖,乃是疔苗,急用针刺出恶血,即在刺处,用艾灸三壮,以宣余毒”(《针灸逢源·卷五》)。值得一提的是清代一些著名医家亦推崇刺血之法,如当时妇科名家傅青主以针刺眉心出血治疗产后血晕;温病大家叶天士针刺委中出血治咽喉疼痛。尤其是清初医家郭志邃总结了针刺放血急救“痧症”的经验,著有《痧胀玉衡》一书,发展了刺血疗法在急症方面的应用。
自本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近二十余年,刺血疗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疗法本身不断革新
刺血疗法本身的革新,主要表现在刺血针具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刺血方法的不断补充与完善上。
刺血针具,在古代是较为简陋而粗糙的,所用针具基本上未脱离《内经》所载之锋针、镵针、铍针等。由于制作粗劣,对肌肤损伤大。又缺乏消毒措施,往往造成出血量过多,针后感染等意外事故。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就载有刺血后出血不止的急救之法,表明这类事故的发生绝非偶然。现代,首先是对原有针具进行改造,如三棱针、小眉刀古已有之,在保持其原有特点的前提下,采用不锈钢铸造,外形轻巧,尖端细小锋利,既利于消毒,又对肌肤血管损伤微小,特别是山西省中医研究所之师怀堂氏,还对古代之镵针、锋针进行革新,以适应现代治疗的需要。其次是刺血针具的不断创新,如皮肤针,是在民间流传的箸针基础上创制出来,具有治疗病种多,对肌肤损伤小,刺激轻微,易于为病人所按受的特点,在中国已广为流传。近年来又进一步发展成电梅花针,据临床对照观察,其对不少病症的治疗效果,较之普通皮肤针为高。另如,上海的针灸学者研制出滚刺筒这一新的刺血针具,操作简便,刺激面积大而损伤轻,亦颇受患者所欢迎。
刺血方法的发展,也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刺血手法的增加,在原有的点刺、挑刺的基础上,现代又增添了皮肤针的叩刺、滚刺筒的拉刺以及用手术刀的割刺等,手法的多样化,不仅有利于适应不同病症的需要,更有推广价值。二是刺激部位的增加,在古代,刺血疗法使用的穴位比较局限,据我们研究,用得较多的为肘膝以下特定穴、经外奇穴和病灶区及病理反应点等。现代,除体穴仍保留此特点外,已有较大的发展。如耳穴,最常用的刺血穴位就有十余个,对急性结膜炎、急性扁桃体炎等多种病症,有较独特的效果。又如皮肤针,其叩刺部位几乎遍布全身,包括重要的体穴、阳性反应点及阳性反应物,体表各个部位等。这几年,有人将皮肤针试用于头针穴位的叩刺,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效治疗部位的增加,无疑为治疗范围的扩大提供了前提。
2、治疗范围不断开拓
刺血疗法尽管是最古老的医疗方法,在古代,由于受到种种的限制,其治疗病种比较局限,多用于一些急性病的救治,如中风昏迷、卒急疼痛、疔疮毒痈等,对慢性痼疾治疗的文献资料鲜见。
现代,随着刺血法本身的发展,其所治病症不仅已从传统病症向现代病症转化,而且治疗病种获得极大的增加。据统计,自本世纪五十年代中至八十年代中,临床报道用刺血治疗的病症有近一百种之多,遍及内、外、骨伤、妇、儿、皮肤、眼、耳鼻、咽喉各科。既包括多种急性病症,如小儿高热惊厥等急危重症,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急性痛症,急性毛囊炎、淋巴管炎、丹毒等急性炎症性疾病;还包括不少难治性慢性病,诸如骨与关节结核,红斑性肢痛、神经性皮炎及银屑病等。刺血疗法,除了治疗疾病外,还可用于预防某些疾病。有临床实践证实,针刺耳穴,对急性传染性急膜炎有良好的防止传播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刺血疗法近年来更在美容保健领域中崭露头角,如一些影响美容的面部皮肤病:痤疮、黄褐斑、面部色素斑等,采用点刺放血之法,其有效率达到85%以上,成为针灸美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国家对泻血疗法认定
泻血疗法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渊源,但是有此技能的民间中医世家对自己的技能都不会外传。所以一方面这种简便显效的泻血疗法没有广泛的服务于民,另一方面一些培训机构受韩式泻血影响比较大,急需按照中医标准进行标准化。
适应症1、康复
高血压、关节炎、手脚冰凉;各种胃肠炎、烧心、胃酸过多、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胃痉挛、腹泻、便秘、积食;劳累过度而引起的头疼、偏头疼、顽固性头疼;气喘、胸闷;慢性疲劳;各种脱发;视力减退、充血、眼压异常、遇凉风出眼泪等;风齿、牙齿怕凉等;黑斑、老年斑、脂溢性皮炎、小疙瘩;忧郁症、心烦意乱、心跳胸闷;健忘症、记忆力减退;噩梦惊醒、失眠;尿失禁、痛经、风寒、便血、月经不调;各种皮肤炎、白癜风、红血丝皮肤;皮肤特别黑的人;脚后跟皮肤开裂,脚气;腰、背、胳膊、腿酸痛;个别部位易出汗;各种气滞的现象,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40岁肩痛50岁腰痛;浑身浮肿;感冒;癫痫病等等。
2、保健
经过对2、3、6、8号泻血,直至泻通,并定期坚持泻血理疗,恢复人体的胃肠功能和肝肾功能,对身体会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3、美容美体
提升上眼脸消除下眼脸浮肿(眼袋)消除粉刺祛斑白皙皮肤缩小毛孔淡化鱼尾纹收紧双下巴瘦脸丰胸收紧皮肤细腿(大.小腿)减肥
为什么要泻血我们这里所说的淤血指的是坏死的血液。自然界的规律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堆积在体内的淤血越来越多,同时人体自身净化淤血的能力又越来越弱。加之自身年龄百分比,就是人体的淤血所占的比例。淤血会导致人的衰老、死亡,泻血能还您原有的健康和美丽。
泻血概要1、鲜血与淤血的区别
鲜血:颜色鲜红,脱脂棉能够很快吸收。
淤血:偏黑,从人体出来就是凝固的,不被脱脂棉吸收。
泻出的血液,一但离开人体,随着温度的下降就会凝固,但鲜血和淤血的凝固速度不同。出血后马上凝固的是淤血;出血后过一段时间温度下降后才凝固的是鲜血。
2、拔罐前的针刺次数
用大罐(拔罐器):15—20针,小罐10针以内。
3、每次泻血的拔罐次数
康复:5次,体虚弱者3—4次(针刺后+拔罐,为一次)。最后空罐一次,以清理针眼的积血。
4、开始泻血时,三天一次:三次后,可一周一次。以后视出淤血情况和身体状态,可半月或一月一次。泻血不可急于求成。
5、停止泻血的标准
针刺15次后,在20秒内流出约半罐左右流动的血液,可停止泻血。
6、泻血专用工具
泻血笔、泻血针、拔罐器、医用消毒液、一次性医用手套、消毒纸巾等。
7、泻血是注意事项
⑴泻血部位、泻血器具严格消毒;
⑵泻血笔、泻血针、拔罐器专人专用;
⑶泻血当天不可喝酒;
⑷泻血者应佩带口罩、手套;
⑸肉眼可见的血管处不可泻血;
⑹每次泻血总数最多不超过毫升;
8、禁止泻血的对象
未满7岁的儿童,孕妇,一次服用5种以上西药的患者,七十岁以上的老弱者,血小板减少患者。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哪家好皮肤病医院转载请注明:http://www.nonkd.com/wazz/4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