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养生大雪
大雪
年大雪时间
12月7日00:41:05农历十一月初九
节气概述大者盛也,
至此而雪盛也!
“大雪”节气在12月7日,其时视太阳到达黄经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相反,大雪后各地降水量均进一步减少。人常说,“瑞雪兆丰年”。严冬积雪覆盖大地,可保持地面及作物周围的温度不会因寒流侵袭而降得很低,为冬作物创造了良好的越冬环境。积雪融化时又增加了土壤水分含量,可供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另外,雪水中氮化物的含量是普通雨水的5倍,还有一定的肥田作用。所以有“麦盖三床被,枕着馒头睡”的农谚。
大雪三候:
“鹃鸥不鸣”“虎始交”“荔挺出”
大雪养生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看,大雪已到了“进补”的大好时节。说到进补,很多人只是狭义地去理解,认为所谓的“补”就是吃点营养价值高的食品,用点壮阳的补药,其实,这只是进补的一个方面,而进补则是养生学的一个分支内容。谈到养生,我们首先应该知道何为养?何为生?所谓的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所谓的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具体地说就是要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温寒等综合调养达到强身益寿的目的。
古话:“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大雪到,天气更冷,阴气最盛的时候。
天地阴阳之气升降、沉浮,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乃天之道。
藏,是收藏,不要外泄;跟我们小朋友“捉迷藏”的藏不一样,捉迷藏是藏着不动!如果身体局部出现“阳气不动”就叫气滞血瘀;我们身体的阳气一天24小时,同样也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循环往复,这样才能推动血液的运行,固卫我们的体表,免遭寒气的侵袭。
一、养宜适度:所谓适度,就是要恰到好处。不可太过,不可不及。若过分谨慎,则会导致调养失度,不知所措。稍有劳作则怕耗气伤神,稍有寒暑之异便闭门不出,食之惟恐肥甘厚腻而节食少餐,如此状态,都因养之太过而受到约束,不但有损健康,更无法“尽终天年”。
二、养勿过偏:综合调养要适中。有人把“补”当作养,于是饮食强调营养,食必进补;起居强调安逸,静养惟一;此外,还以补益药物为辅助。虽说食补、药补、静养都在养生范畴之中,但用之太过反而会影响健康。正如有些人食补太过则会出现营养过剩,过分静养只逸不劳则会出现动静失调,若药补太过则会发生阴阳的偏盛偏衰,使机体新陈代谢产生失调而事与愿违。
所以,在进行调养时应采取动静结合、劳逸结合、补泻结合、形神供养的方法,力求“……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
大雪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是仲冬季节了。这一季节,天气开始变得更为寒冷。大风、大雪将会经常出现,气温骤降,感冒、气管炎、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的人会比平多好几倍。具体应多从以下几方面注意养护:
1注意防寒
大雪节气,我们应注意风邪和寒邪的侵入,尤其是头部和脚部。这是因为,一些疾病的发生,与不注意保暖有很大关系。中医认为,人体的头、胸、脚这三部位最容易受寒邪侵袭。
中医理论认为,头是“诸阳之会”。不戴帽的人,环境气温为15℃时从头部散失的热量占人体总热量的30%;若气温在4℃,从头部散失总热量占60%。天气寒冷,会使血管收缩,人会出现头痛头晕的症状。对于脑血管病人来说,寒冷很容易诱发脑血管病。由此可见,头部保暖非常重要。
冬天风寒侵人人体,首当其冲的还有胸部和腹部。胸部和腹部受寒之后,易折伤体內阳气,从而引发心脏病的发作。此外,寒冷还可诱发胃肠病的发生,所以,胸腹部保暖也不容忽视的环节。
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皮下脂肪层较薄,保暖性较差,一旦受寒会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使抗病力下降导致上呼吸道感染,因此,大雪节气要注意足部的保暖。
寒冷的大雪节气,首先要根据气候的变化适当增减衣服;戴顶帽子、配条围脖、穿双保暖鞋不失为防寒的最佳选择。其次,患有心脑血管病关节炎消化系统疾病的病人,更要注意防寒保暖,外出时要穿一点的外衣。身体不舒服时,医院检查。
大雪节气后,由于天气变冷有些女性容易感到寒冷。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女子由于经期孕期和产褥期或患有贫血、胃肠症及久病体虚等,机体的抵抗力降低抗寒力差,故冬季特别怕冷。另一方面,女性如果营养缺乏,患低血压或甲状腺功减退会,也会引起局部或全身的血液循环不良,特别是肢体末梢血管血液循环障碍,会导致手脚冰冷。
2注意饮食
大雪节气,室内气候干燥,新鲜蔬菜减少,会造成维生素B缺乏而诱发口角炎。因此,冬季应多喝水,多吃水果和蔬菜。
在此节气,人们在饮食习惯上,可以进补了。进补时在饮食上,适当多吃大蒜、韭菜、辣椒、生姜、香菜、洋葱、山药、桂圆、栗子及杏脯等性属温热的食物,以便助于御寒。不过,由于天气干燥再加上饮食不当,很容易使人上火并患口疮,还要注意控制数量。同时,注意少吃肉食,多吃蔬菜和温性水果,宜多喝粥。
由于室内外干燥,空气湿度很低,一定要多喝水,及时补充水分保证器官正常的新陈代谢,一般每日补水不应少于~毫升(即常说的“8杯水”,一杯约毫升)。
3注意起居和运动
大雪节气,要注意保持情绪的稳定、平和,起居和运动有规律。
冬季日短夜长,要注意早卧迟起,不要熬夜,不要过早起床晨炼,“必待日光”。
4注意情绪平和
另外,要注意情绪平和,许多疾病,是由于情志引起的。例如,因为情绪不稳和起居无规律易引发青光眼——一种致盲眼病,此病多在冬季寒冷的月份发作,其症状有:眼痛、眼胀、视力减退,并伴有头痛、恶心等症状。故平时一定要保持稳定的情绪,避免精神紧张和过度兴奋;注意起居要有规律,不在黑暗处久留,防止瞳孔扩大引起眼压增高;晴朗的天气下,适度参加户外活动,因为这样可增加眼底血管氧气的供应减少血液中二氧化碳的聚积避免眼压升高;气候寒冷的恶劣天气里,要尽量减少外出以减少对眼部的影响。
另外,如果雪下得较大,积雪不化,人们大雪中待久了极容易患上“雪盲症”,即“雪光性眼炎”。该病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太阳光中的紫外线由雪地反射到人眼角膜上,引起角膜损伤,其症状为,畏光、流泪、异物感、奇痒、刺痛、水肿,因此雪地逗留的时间不宜太久,如雪地工作或旅游观光应戴上具有防紫外线功的墨镜。尤其是东北的朋友,更要多注意。
大雪艾灸艾灸以养生美容、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之功效,《黄帝内经》说“针所不及,灸之所宜”,《医学入门》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可见灸法很早就被人们所重视,由于其安全性能高、无毒副作用、养生保健,因此在中国灸疗史上出现“言灸必艾”的现象,艾灸被历代医家称为百灸之王。
二十四节气是大自然能量转化的关键节点,按照天人相应的原理,:大椎、至阳、肾俞、心俞;涌泉、关元、神阙、膻中等穴,对于养生疗疾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样在低温环境下,一般女人多比男人怕冷,这多是阳气不足的原因。阳气是身体健康的根本,而补充阳气最好的方法就是中医艾灸。
古曰:“秋冬养阴”。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看,大雪已到了进补的大好时节。此时艾灸能温补助阳、补肾壮骨、养阴益精,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使畏寒的现象得到改善。还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于体内,有助于体内阳气的生发,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欢迎各位新老朋友光临养生天然居!感受古方胎息养生灸的神奇功效!
站桩打坐遵循天人合一的原理,利用节气养生的规律加强站桩与打坐,借助节气当中大自然的能量来增强站桩与打坐的养生功效,同样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养生天然居欢迎您的到来。我们将会定期为您奉献关于健康的养生平台以及公益传统文化讲座,在这里您将会有与众不同的收获与感悟,感谢您的北京中科医院是骗子白癜风如今最好的手术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nonkd.com/wazz/4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