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为何不敢小瞧这2种食物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报》,年7月15日。

作者/叶晟、陈春盈

生姜、大枣虽为日常平淡之物,却在中医方剂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一点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有着充分的体现。纵观仲景《伤寒论》方,用生姜者37首,用大枣者40首,姜枣同用者达33首;而《金匮要略》首方中,用生姜者83首,用大枣者49首,姜枣同用达41首。

近年来,笔者随厦门陈三才主任侍诊,发现其在临床上常在处方后嘱病人自加生姜与大枣。兹结合陈三才学术思想与所查资料,将心得分享如下。

生姜单用

《中药学》教材对生姜的描述为:辛温,归肺、脾、胃经,功效为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解表散寒,功不可没。在陈瑞春先生的《伤寒实践论》中,以《桂枝汤中不可缺生姜》为题记载了一则医案,患者在服用没有生姜的桂枝汤后,导致浑身瘙痒而不得汗出,再加入生姜后,得汗而解,病亦除。这个病例告诉我们,桂枝汤发汗必用生姜,取其解表之功。

和胃消痞,止呕圣药。在仲景著作中,生姜常用于降胃气。如少阳病“呕不止,心下痞鞕,郁郁微烦者”的大柴胡汤,重用生姜五两以和胃止呕,同时与半夏形成辛开苦降之势,以奏和胃消痞之功;在治疗热扰胸膈心烦不眠而兼呕吐的栀子生姜豉汤中,亦用生姜以止胃寒之呕吐。

《名医别录》中亦记载生姜能“下气而止呕吐”。曾有一位妊娠期久吐不止的孕妇找陈三才主任看诊,陈老运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先让患者口含生姜片,后再少少饮入汤剂,数剂见功。可见,生姜确为止呕圣药。半夏本为孕妇禁药,但生姜不仅能和胃止呕,更能减半夏之毒,且药少味淡,使患者容易接受而收效。

温阳行水,最宜生姜。仲景针对阳虚水停、气机不行的病机,往往都会配伍生姜。如茯苓甘草汤中配伍生姜以散寒行水,而救厥逆。在治阳虚水泛的真武汤中,不用守而不走的干姜,而用生姜助附子温脾胃之阳,而散周身水饮,温阳以利水,标本同治,故效如桴鼓。

生姜新用,可通神明。《神农本草经》载:“生姜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如何理解古人所谓的“通神明”呢?对此,陈三才主任也百思不得其解,后查阅现代医学文献,发现生姜中的姜辣素可有效控制导致人体衰老的自由基,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这或许可以作为“通神明”的一个解释。南少林火功推拿研究所提示:在《苏沈良方》中,有一方子叫“驻颜不老方”,即以生姜为主药,配合补脾、养血、健胃、安神、解郁之品,久服令人容颜白嫩、皮肤细滑、皱纹减少。再,孔子曾言:“不撤姜食。”在当时“人生七十古来稀”的环境中,孔子能活到73岁之高龄,应与他坚持服姜不无关系。

然而,凡事皆有两面性,孔子也告诫我们:“夜不食姜,秋不食姜”。临床上,阴虚火旺内热之人,不宜服用;晚上阴气内收,生姜偏于发散,也不宜食姜;秋天人体津液干躁,亦不宜服姜耗散津液。

大枣单用

《神农本草经》载:“大枣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本草汇言》载:“此药甘润膏凝,善补阴阳、气血、津液、脉络、筋俞、骨髓,一切虚损,无不宜之,或中气不和,饮食无味,肢体懒重,肌肉羸瘦,必用大枣治之”。

养血安中,大枣常用。《伤寒论》炙甘草汤大枣用30枚,治疗心之阴阳两虚而导致的“脉结代、心动悸”等症。正如《黄帝内经》所说:“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故炙甘草汤在补阳、补阴的同时,重用甘味之大枣以调补阴阳。同时,大枣色红入心,味甘入脾,最是补益心脾之妙品,可与方中生地、炙甘草、麻仁、麦冬等共奏养阴补中生血之功。南少林火功推拿研究所提示:近贤张锡纯言:大枣“最能滋养血脉”,正是本经“安中养脾,助十二经”的最好诠释。又,《金匮要略》治疗脏燥的甘麦大枣汤,三药性平味甘,可谓集甘药之大成,甘润调养,有养心安神、和中缓急之效,对妇女紧张过度、脏阴不足的心烦失眠确有良效。

缓和毒性,调和百药。《伤寒论》十枣汤中化顽饮用芫花、甘遂、大戟等峻逐水饮,最易伤人脾胃,损人正气。仲景以肥大枣10枚煮汤服之,能顾护中气,缓诸药之剧烈毒性。正如张锡纯所说:大枣“调和百药,能缓猛悍之性,使不伤脾胃。”

姜枣同用

生姜性味辛温,功专温胃散寒;大枣性味甘温,功擅补中益气安心脾。生姜芳香而通,得大枣相合,乃不至过散而耗气;大枣黏腻甘守,得生姜辛散,乃不至过守而碍脾。二药相互配合,得辛甘化阳之功,却又刚柔相济。

在解表剂中的运用。桂枝汤为伤寒开篇第一方,主治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之太阳中风证,生姜辛散助桂枝以发汗散寒,大枣扶正助芍药以养营益血,共奏调和营卫之功。正如成无己所言:“姜枣之用,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胃营卫者也。”另外,在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等桂枝汤变方中,生姜大枣始终不动,可见不管病机如何改变,只要有营卫不和的病机存在,便可用姜枣调和营卫。

在伤寒表里同病,表寒重证而化里热的大青龙汤中,用麻黄6两的同时还用了生姜与大枣,以资汗源,以免发汗过多耗伤营血,同时调和营卫、调和寒热。曾有人用大青龙汤认为姜枣无用,擅自去之,数剂后病人汗出过多,肢厥神昏而亡。正如黄元御在《长沙药解》中所说:“尤于外感之剂,若不以大枣补其荣阴,则汗出血亡,外感去而内伤来矣”。后世医家受此启发,更是发明了参苏饮、人参败毒散等名方,亦运用姜枣以扶正祛邪、安中和胃。可见姜枣虽为小物,但是在配伍严谨的经方中却不可小视。

在和解剂中的运用。小柴胡汤是和解剂代表方,方中用姜枣调和少阳枢机,枢机一转,半表半里之邪得散。正如清代张璐在《张氏医通》中所言:“和解营卫两邪,表里交界之邪,必用姜枣。”道出了姜枣的和解之功。

又如治疗“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的生姜泻心汤,亦用生姜作为主药,起到温中和胃、化气利水的作用。

在补益剂中的运用。小建中汤治虚劳病,乃甘温与酸甘合用之方。“上下交损,治在其中”,方中用生姜和胃调中,大枣补脾益气,相互配伍,能调补脾胃,开胃进食,促进君药吸收,提高滋补效能。

后世治疗心脾气血两虚的归脾汤中也用到了姜枣,姜可开胃气助药物运化,而枣作为引经药入心脾,使得药达病所,故歌诀云:“煎加姜枣益心脾。”

曾有一患神经性厌食症的女青年前来就诊,闻药或食物即吐,导致体瘦如柴,只能靠输营养液支持。陈三才主任先用针灸,取足三里、内关等穴和胃健脾,后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再加大枣,嘱其少量频服,十剂过后,可进食少量稀粥,体重增加,经过三个月调整,最后逐步恢复健康。

使用心得

生姜与大枣是古人从食物到药物,长期实践体验药食同源的产物,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价廉效验,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四时百病,胃气为本。”所以无论使用什么药物,俱从口而入,由胃而化,都应考虑胃肠的吸收运化能力。如能善用姜枣,既能减轻对胃的刺激,又能和胃健脾,充分体现了中医“保胃气”扶正祛邪的重要思想。

姜枣同用,调营卫,和表里,和阴阳,亦充分体现传统医学“中和”的人文思想。故陈三才主任强调:外感风寒,凡营卫不和者,加之可助正驱邪;内伤杂病,凡中焦虚寒者,加之可助中焦运化促进药物吸收;凡使用滋腻药物,加之可健脾助运化以防碍脾;凡使用毒性较强或峻下猛药,加之可减毒增效;美食调味,姜枣不可少;中药处方,更要善用姜枣。”可见姜枣虽寻常,却不可小瞧。

不舒服,“多喝热水”,或许会适得其反!

生命离不开水,人们每天都会和水“打交道”,水在人们的心中自然占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日常生活中多喝热水能够促进身体排毒、促进体内新陈代谢,有助于身体健康。但是,当身体出现不适的时候,诸如发生了感冒、痛经、腹痛、胃疼等,经常会听到别人这样说:多喝点热水。不甚了解的人,主观上还以为凡事喝点热水就会好,实则不经意间人们似乎给水冠了一顶"万能药"的帽子。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只要水源洁净就不会产生对身体健康的负面影响,若是生病或有其它健康问题则应另当别论。

当患有这些病时不宜多喝热水

青光眼病人不宜多喝热水

大量饮水后,由于大量的水分被人体所吸收,眼内房水也随之增多,正常人可通过加速新陈代谢加以调节,排泄掉多余的房水,而青光眼由于滤帘功能障碍,房水排出异常,使眼压上升。所以,青光眼的病人不宜多饮水,一般每次饮水不要超过毫升。

心脏不好喝热水宜少量多次

心脏不好的人喝水要少量多次,千万不要一次大量饮水,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因为大量水进入人体被吸收后,会导致人体的体液量明显增多,使血液变稀,血容量增加,这导致心脏负荷加重,心脏不得不加大输送血液的力度和速度。南少林火功推拿研究所提示:心脏这种工作量的增加对正常人来说问题不大,但对心脏病患者来说,他们原本就不健全的心脏往往很难承受这样的变化,因此很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

服胃溃疡药的患者不宜多喝热水

某些治疗胃溃疡的药物如氢氧化铝凝胶等,因其特殊的起效方式,服用这类药物时,如果喝很多水反而会稀释药物,使覆盖在受损胃黏膜的药物颗粒减少,保护膜变薄,失去治疗作用。不仅如此,服这类胃药半小时内也不要喝水,因为短时间内大量喝水,同样会把刚刚形成的保护膜冲掉,使受损胃黏膜重新暴露在有腐蚀性的胃酸中。因此,患者用药前要看清说明书标注的使用方法。

与此相同服用方法的还有止咳类药物,如止咳糖浆等。这些药物较黏稠,服用后药物会黏附在咽部,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从而起到消炎作用。如果喝过多水,会把咽部药物的有效成分冲掉,使局部药物浓度降低。

严重病毒性感冒患者不宜多喝热水

个别支气管炎、细菌性肺炎等病毒性感染较为严重的感冒病患,多喝水会增加抗利尿荷尔蒙的分泌,会导致体内保留过多的液体,从而引起水分过剩,体内电解质不平衡,可能会造成低血钠症和液体负载过多等症状。因此一天的饮水量应控制在毫升以内。这样,既能满足普通感冒的饮水量,也不会对呼吸道感染增加影响。

6个月以下婴儿不宜多喝热水

未满6个月的婴儿不宜喂水太多,以免出现水中毒症状。因为,未满6个月的婴儿肾脏还没发育成熟,喝太多水会使他们从体内排出多余水分的同时也排出钠。应多喂他们母乳或配方奶,不宜多喂水。钠流失可影响大脑活动,导致婴儿出现烦躁、瞌睡、体温过低、脸部浮肿等水中毒的早期症状,进而还会出现抽搐、痉挛或惊厥,需及时治疗。对于6个月以上婴幼儿,应避免过度稀释他们饮用的配方奶,避免让他们饮用含电解质的饮料。

所以,再遇到有人身体不适的时候,“多喝热水”这几个字就要谨慎说了,尽量避免适得其反的关心。(转载论坛,抛砖引玉,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正规医院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效果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nonkd.com/wazz/653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